在新世纪之初,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美国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和“数字地球”的概念,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关于对信息化的认识问题
面对信息革命这一严峻挑战和历史机遇,我国适时提出了信息化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地都在加紧制定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因为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和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兴旺,是一件必须要办好的头等大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什么高度认识信息化都不为过,从什么高度上抓好信息化建设都是一种有眼光的战略举措。
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树立起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认真抓好信息化建设。
问题是,我们许多同志,包括领导同志,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认识上还没有真正到位,甚至有相当的距离,这是当前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不解决经济问题,尤其是不解决领导层的认识问题,信息化建设就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97年国家利用日元贷款为各地区搞信息网络建设,贷款期限为30年,从第10年开始付息,年息为4厘,第20年开始还本。全国少数西部地区外都利用了这批日元贷款进行了信息网络建设。我们由于认识问题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一错就是三年,这三年对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事业来讲就不是三年了。
还有一些同志认为现在有很多人就业困难,开不了资,使用了电脑、计算机,失业的人不是更多了吗?也有的人认为,计算机、电脑用处不大,除了用来打打字,玩玩游戏,多不过上网聊聊天,离开它现代化真的搞不成了吗?有的人认为信息化离我们很远,现在工业化还没有实现,搞信息化是不是有点超前了?
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就会严重阻碍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如果我们因为认识问题贻误了发展信息化的最佳时机,就是误国误民。在信息化建设问题上是今天少一分认识,明天多十倍的努力。今天少一分的努力,明天多十倍的困难。宁早勿晚,宁快勿慢。晚了、慢了,我们就要被动、挨打,就要吃大亏。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在19世纪初期,尽管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截止到 1820年前后中国仍占世界CDP的30%,但由于中国闭关锁国,拒绝资本主义文明,导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样是一水之隔的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走上了工业革命,而时隔30年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导致了中日的两种结果。
(一)什么是信息化?怎样来理解和认识信息化的基本含义?
有人说,信息化就是网络化,就是计算机、电脑的普及,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三个层面,六大要素。
所谓三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这三个层面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演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个层面是一种互动关系。
所谓六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
这三个层面、六大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构成了信息化的全部内容。就是说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二)信息化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
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我们从三次革命谈起,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是第三次革命。
农业革命经历了5000—10000年的历史,拉开了人类制造、利用工具改造利用大自然的序幕,青铜器的制造、瓷器的烧制、丝绸的生产及著名的四大发明都产生于这一时期。人类由最初的狩猎游牧生活发展为种植养殖的定居生活,最终实现了生活的自给自足,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中国作为农业革命的先驱者与参与者傲居世界之首,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人类的进步得益于信息的积累,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人类前进的支点。
1763年—1970年是工业革命时期,开始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进程。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蒸汽机、汽车、飞机、轮船,电的发明,使电话、电视、精密仪器、仪表、机床、机械设备等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与生产中。这一时期是自然力与人力的延伸,也是人类进步的杠杆。
信息革命产生发展于近20年,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它可以控制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电脑、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纳米技术等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向着个性化、休闲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是人脑的延伸,是在用一种无形的力量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农业社会的基础是农民,工业社会的基础是市民,信息社会的基础是网民。在以网民为基础的信息社会里,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甚至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行为方式上说,网络环境的时间和空间有无限的扩充性和多样性。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或者说网络时间的特点是“实时、时时、无时”。用户实时交互、网民时时在线、信息无时不在。北京下班了,巴黎还在工作;巴黎下班了,纽约继续干。3人组成的跨国公司,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发挥作用。网络空间是真正的“咫尺天涯”——鼠标一点,漫游全国。人们所期望的全球化、多极化、个性化的特征,在网络空间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思想方式上说,存在决定意识。现在社会中有着严格的层级界限。从国家主席到普通公务员至少有十几级台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等级区别。网络环境中所有的网民都是一个符号、一个代码、一个信息点。在点对点的交往中,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商店售货员,都可以处在一种自由、平等和直接的交流之中。网络环境的信息传播无阻碍状态激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打破层级界限,追求有效和直接的点对点的交往。
从社会形态上说,网络基本属于虚拟社会。网民既无身份证又无社会安全号,不但匿名而且一人多名,甚至可以随时更改。网上无法律,其活动规则是在技术条件制约的基础上通过协商产生的,且一直在修订和完善中。政府有疆域,网络无国界。网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世界公民。网民在网上的活动是跨国界的,是不受海关约束的。而在现实中,任何国家的公民都有自己的姓名和某种特定的识别方式,政府、法制和秩序构成的现实社会与域名、无序和跨国界的网络虚拟社会的结合构成了我们今天新的社会形态。
(三)信息时代的十二个特点。
1、信息、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是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生产者成为知识性劳动者。
2、生产向着智能化与网络化发展,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生产与用户相结合,实现实时敏捷生产与智能生产。如国外出现的无人工厂,实现了全部的网络化操作。
3、企业组织结构呈现网络化与灵活化的特点,创新、柔性、信息和知识生产型企业将是成功的企业。
4、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知识与柔性管理。
5、技术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知识化、可视化、柔性化发展。
6、产品呈现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和市场周期短的特点。
7、社会分配按照贡献大小及知识结构分配。
8、市场呈现全球化、网络化、无国界化与变化快的特点。
9、产业结构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主,物质生产和服务业为辅。
10、在就业方面,从事信息、知识生产的劳动者就业率高,体力劳动者的失业率提高。
11、企业文化是创新、合作与学习。
1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知识和信息,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必然会给我们带来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当前的问题不是我们想不想、愿不愿意,而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会引发许多新的变化,面对市场的全球化、国际化,面对中国加入WTO,我们可能在新的国际分工面前作出新的选择,由此也必然引发一个地区和企业的重新洗牌。
(四)从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上来认识信息化的内涵。
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与网络经济的产生,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也在不断增加,并不断占据了生产力要素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使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力对其信息化能力,即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依赖空前增强,并促进新型信息劳动者的出现与快速增加。
二是使生产力中的活动因素劳动工具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了重要的劳动工具。94年美国生产的波音777飞机,零部件由英、法、美、日、加拿大的大公司承包生产,从设计、图纸绘制、修改及鉴定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零部件达到高度精确的程度,最后一次组装成功,大大提高了工效。
三是使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劳动对象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并扩大了涵盖的范围,数据、信息、知识成为新的劳动对象。如浙江一企业投资30万元设计3——5微米的集成电路,国外生产,国内销售,净赚1.6亿元。
四是使生产力中起带动作用的科学技术大显神威。信息技术成了高科技的主要代表,它对经济和社会的渗透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倍增效应。信息技术在改造我国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通常为1:22,有的可达到l:100以上。采用信息技术可以缩短产品从设计到投产时间的 30—60%,降低废次品率80—90%,提高设备利用率2—3倍,降低土木工程设计成本 15—30%,促进经济效益的平均倍增比率为1:3。
五是对生产力有长期潜在作用的教育更加信息化、社会化和全球化。
六是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强化,管理科技也成了高科技。管理信息化已发展到内联网、外联网、国际互联网阶段,并与各种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相融合。信息既是管理的基础,又是管理的对象。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日益成为管理的重要部分和新型的模式。
七是作为生产力特殊要素的信息与知识,通过对生产力其他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的重大影响和通过这些要素的有序化组织和总体性协调,发挥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的特殊作用。
信息化的参与和渗透改变了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使之更加信息化和高级化。因此,我们必须从传统的认识和传统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认识信息化对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这样说,没有信息化的参与,我们的企业、产品、技术都难以生存和发展。
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同国民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同我们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一定要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认真把握好三个度:
(1)认识要有高度。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而不是现代化的内容;无论对国家、企业和个人,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信息化是发展中国家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极好机遇,必须防止信息穷国与信息富国相对立局面的出现,否则在今后发展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甚至因“数字鸿沟”而被边缘化。
(2)认识要有广度。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信息技术在各部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过程;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三是信息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四是信息活动规模扩大和作用强化的过程;五是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劳动者信息素质提高的过程。信息化是这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和有序发展的过程,因此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信息化不仅要经营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而且要以管理和业务两个方面促使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和开支,增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更使社会成员普遍享受有益的信息服务。
(3)认识要有深度。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技术问题的解决必然与经济社会问题相联系、相结合。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是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过程,这种联系和结合越紧密,信息化水平就越高。
归根到底,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参与。